最近“戒网瘾学校”这个话题在 B 站炒得貌似很火,无意中翻到几篇文章和一期视频(上面)。感受到的不只是气愤,同时觉得这些家长很可悲、可笑,感到了这些狗屁组织的愚蠢、可恶。除了上面这个称什么矫正治疗却没有可靠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的奇迹科室,还有所谓叛逆、网瘾、早恋、同性恋(放屁)都能治好的豫章书院。
对于这些组织机构的批判,我不想多说,不知道的小伙伴自己去 b 站了解吧,这里推荐一个叫“温柔 JUNZ”的 up 主,是一直为此类事件努力的好人,希望大家去支持下。
好了,进入正题。所谓的“戒网瘾学校”,最终还是归结到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前几天,放学的时候和一位友人在路上闲聊的时候和我也聊到过此类问题,主要是他谈他父母(主要是妈妈)对他的不理解,这里我稍微做了个整理:
- 他母亲对性取向没有正确认识,认为他是“错误的”(因为是 GAY 的关系)
- 他母亲用“不给他做饭”来威胁他,改变他“同性恋是正确”的观点(当然不止这一个)
- 他母亲在外面对客户是满脸微笑,在家对家人是冷漠和(容易)愤怒
- 他不敢与母亲有过多的交流(好像有很多天没说过话了)
- 他每天放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找机会上网聊天,从朋友那找寻安慰
这几条信息中的重点就是被我加粗了的第二条。以“做饭”这样物质上的贡献作为工具(条件),来改变对方正确的、自己未正确认识的事理,限制(控制)对方的精神世界。这可不是个例,我相信基本上每个中国(但不只限于中国)家长都有这样的不当行为,这就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掌控欲,或者让我来下个新定义————雕刻家贪欲。
物质和精神有明确的划分,却又是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的。若一个人空有财富、健康、名誉此类物质上的事物,却不曾正确使用,不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她一定会感到空虚无助,除非他早已麻木(苏格拉底的关照灵魂不足);精神是每个人生来就拥有的,不可缺失、无法缺失的,同时也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根本保障。而物质能够支撑精神,我们所爱的事物能让我们感到满足与幸福;精神同样可以支持物质,一个人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守护自己的东西。
但是如果物质过多地控制精神,精神过多地决定物质,这个人就是不健全的。而中国家长的这种雕刻家贪欲,就是在用物质层面摧毁人的精神(只因自己的偏见和想法),使他们的孩子在无形中成为一个畸形儿。父母不应是孩子的雕刻家,而应该成为帮助孩子找寻本真的灯塔。
雕刻家准备图纸、锉刀、颜料,流汗让石块成为他们理想的样子;灯塔只需在船只想要到达的彼岸发出清晰的光芒,使他们坚信自己的道路,不迷失方向。
正如我在很多平台上留下过的评论(其实也是我在某站的评论下看到的言论):我们不应该成为老师或家长的理想体,而应该成为我们自己。人生来就该是这样,在这容易让人沉沦的喧嚣世界里寻找迷路的自我。人生里充满了迷雾,父母应该是在这关键时刻出现的灯塔,不应该在这时给你来上一刀。我把它定义为灯塔精神。
尊重孩子本真想法,帮助孩子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才是好的引路人。而不是以绝非出于爱的暴力、辱骂,对孩子所谓“不争”的愤怒,把孩子拽上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道路,这相当于给他们的人生准备棺材。
这里谈谈另一个话题,所谓的“网瘾”。不如我们先从字面意思来剖析一样这个词:“网”故名思义,是指“网络”;“瘾”的含义是“由于中枢神经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泛指浓厚的兴趣。”,我们常常把这个字当做是个贬义词,或者是医学上的病症。于是乎,不少成年人对别人所定义的“网瘾”产生本能的厌恶与反感。
而他们又如何“诊断”网瘾呢?很讽刺地说,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向父母讨要上网的设备(手机电脑等)与权利,并且因为上网而几乎不搭理别人,耽误所谓的学习,那这个孩子就有“网瘾”。真的这样吗?作为现代社会的学生,我觉得有必要从主观角度来解释一下父母眼中所谓的网瘾。
首先,之前我整理的与友人的谈话中有一条是“每天放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找机会上网聊天,从朋友那找寻安慰”,这点很值得深思。中国的学生压力都出奇地大,特别是老师眼中的优生,而没有多少人给我们安慰,像家长老师大部分就只会指出你的缺点,进行所谓的批评,对你的优点或者你在意的事物(比如我平时敲代码和最近开始的对哲学的学习),多数是直接无视,他们只在意他们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人(老师等)认为的重要的事(比如学习);平时学校里,同学们要么是嘲弄,给以让人崩溃的自卑,要么是纯粹的羡慕,带来无用的虚荣。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人夸我们。这点真的很重要,他人的称赞是自信的一种来源,尽管多数时候我认为他人的看法并不重要,但如果做一个不被认可的人也着实不好受。在平时得不到安慰,只有在网上寻找友情的安慰了(尽管这些愚昧的成年人都认为并向我们传播网络社交不是真正的社交 呵呵呵)。尽管得不到安慰并不是上网社交等的唯一原因,但这值得重视。
除了在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像我这种不善社交的自闭少年,在公共场合不知道是笑还是哭,老是说错话的傻子,网络社交可能是我最理想(至少目前是)的社交方式了,相信不少人都和我一样。从另一角度看看,我所谓的“自闭”真的是先天的缺陷吗?这也该是和生活方式、教育模式等多多少少有关联的吧,虽然我并不能通过自主思考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还有就是我想做的事业需要网络,我一直想做 web 设计的,也想兼职做 up 主,不过从现在看来,我做得都不好 hhhh。不过我一直在学习,而我的“学习”显然和他们的“学习观”毫不相符 呵呵呵。
综上所述,以上是我对成人所谓“网瘾”的一个简单、不全面的分析(欢迎补充 233)。这种瘾症显然是有很深层次原因的,并非那些被蒙住眼睛的成人所看到的“懒惰成性”“不思进取”。
既然说到了,就来谈谈这些人说的“懒惰”“不争”吧。
在学校我看到的不少差生的确具备他们的所谓的“懒惰和不争”,我一直认为这不是人性所驱,毕竟人性本善(儒家的性善说)。我认为,人最终成为怎样的人,与他们小时候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关联,就像所谓的经验主义认为的那样。如果他们最早接触的父母也是一个贪玩(当然并没有批判意味)、不在意他人感受的人,他们固然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又回到了家庭教育这个话题,如果父母真有那么些雕刻家贪欲,就应该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展现自己良好、认为正确的样子,从而影响孩子,使其自然接受,而不是长大后用极端手段把孩子变成自己的理想体。
当然,“懒惰和不争”是得有个参照的,如果你说他们不能按你想要、认为正确的方式长大、发展,而是去在意、向你们所不认同的道路努力,就说他们懒惰和不争的话,那愚蠢的就是你了。
最后,我还是想谈谈“同性恋”这个话题,因为豫章书院说能治好同性恋真的逗笑我了。我想从一个更大的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有一个词叫 LGBTQIA,指的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变性人)、疑性恋(对自己性别认知产生疑惑的人)、双性人和无性恋。如果你不曾听说过 LGBTQIA,听到这些名词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这些人都不是正常人,这在年长的一辈人中极为常见,会觉得是精神错乱、心理不正常。但 LGBTQIA 并无过错,我们只是在做我们自己。
我曾经 Tweet 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正常或不正常,只有被认同或不被认同。
LGBTQIA 不是病也不是罪,也不是任何地方有什么问题,我们同样也是人,不应该受到歧视。我们只是生来就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己的样子,会爱自己爱的人罢了。其实我并不喜欢把 LGBTQIA 单独划分为一类人,我们和所有的人一样,一样普通、一样正常,爱是不分年龄,无论性别,没有国界的,因此不管是 LGBTQIA,还有大部分人带有偏见的早恋、忘年之恋,跨新别恋爱都能称作爱。只要 TA 的回眸能让你微笑、阳光照亮心田,会让你不自觉移动脚步、心与心产生磁力;TA 与别人的暧昧会让你打翻醋坛、想要扯他的衣角把 TA 拉入怀中,都何尝不是神圣而又纯洁的爱情呢。
不认同的话,尊重就好了吧。不一样,又怎样?
就像标题那样,没有人是我的雕刻师,你无法改变我的取向、我奇怪的瘾症、我心之所向、我之精神向往,以及我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帝献给我最完美的礼物。你的偏见不是我的原则,你的无知并非我认同的纯洁,你的暴力不是所谓的爱或是爱的极端,你的愚昧不会有好结果。
共 24 条评论
已阅√
(附:这种人、这种现象、这种地方的出现,只能从侧面印证一个事实.....)
意味深长的附言 (:з」∠)
什么叫正确?无非是和自己差不多罢了。他们所反对的是自己吗?
千篇一律的“正确”,真的有意义吗。
所以这种价值观很奇怪,凡事都要分个对错出来,然后错的就该排斥。这种暴政式的价值观只能培养出两种人:身心麻木阻塞的乖孩子和遍体鳞伤的不合群者。
巩固中央集权来做的,都是一些不得不的。
至少要有个姿态。
如果最终输出的人失去了判断力,那么
利在当代,祸在千秋。
反正烂摊子跟自己没关系。
还是统治阶级当时意志体现。所以目光怎么样都没有。
自私绝望。
重塑自己的性别,更多的也是出于对自己和生活的无奈……
每个人过得都很难嘛... 觉得自己应该是怎样就努力往那个方向发展吧,毕竟生活应该是自己的而不是那些具有过多塑造欲却还放屁说是为你好的人的
曾经有一个笑话,我为了自己的家庭去自己担当生活上的独立;
曾经又有一个笑话,短暂的年假回家第一天就看到他们打的死去活来;
什么所谓的爱和关心,
也不过仅仅是凭空架设在一个利益上的套壳。
只是,
现在才看清这一切的我,已经是被剥夺了童年,也丢失了青春,
甚至是永远失去了年轻和漂亮,一生都不再可逆。
姐姐看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摸摸头
网瘾。。。电他。。。
都十几二十年了,这个词还存在。
要知道几十年过后还会有很多思想阻塞的蛆没死透
曾经也看见网吧就想进去。
那就进去啊,我就不信人没点外界因素干扰还能有这种被所谓常识认为是“错误,不思进取”的想法。
真的,有些时候,疯一下,能让自己好很多
哎!听说有的受不了,都自杀了
嗯,这个世界夺走他们太多东西了
很喜欢你的博客风格,可以给我一份源码研究研究吗? 我的域名还在备案
博客是用 typecho 这个程序搭建的,博客主题是我自己写的,你可以在我的 github 上找到主题(https://github.com/BigCoke233/miracles
神奇控制欲
神奇吧 hhh
很多父母无力规划孩子的人生,却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决定的路线走,还期望这个“项目”能自己变出新花样——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为了追求“稳妥”而重复原先的轨迹,终将只会形成一个跳不出的闭环,变成一种诅咒
所以还是父母的问题啊,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觉得那是为他们好(但其实还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心
短 ? !
我觉着短 2333
敲了这么多怎么还是觉得这么短(╯‵□′)╯︵┴─┴